查看原文
其他

学三食堂,是你心中的记忆吗?

陈云平 南开大学 2020-09-02


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的老师同学,一定去过学三食堂,这里承载了大家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共同通过老校友的文章,重温学三食堂的“专属记忆”——


学三食堂的记忆


南开大学学三食堂坐落在学校西北面,一栋很普通的双层砖瓦建筑,应该是和那一片学生五宿舍、六宿舍同时建成的。



当年,食堂门前有一条长长的水泥马路,路的一头连着教学主楼,另一头通向学校的教职工宿舍、化工厂和农场。路的边上是一条小河,河堤上长着成排的柳树。春天来临时,柳树迸发出一串串嫩绿的新芽,在和风中摇曳,让河岸焕发出生机来。


土法制作溏心蛋


民以食为天。在三点一线(三点为:宿舍、食堂和教室)的学生生活中,学生食堂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时候国人的食品结构比较单一,粮食在食品中的比重较大,并且实行定量制,食堂每月供应每人的定量是35斤,班委会根据男女同学对粮食的需要量不同做了调整,女同学一律30斤,匀出来的部分补充给需要的男同学。即便这样,女同学还是会有节余。


我会把节余的粮票拿到市场上换鸡蛋,好像10斤粮票可以换3个鸡蛋。那时候每个宿舍都配有绿色铁皮手提壶,用于到开水房打开水,水壶一尺多高,可以装三五升水,我把鸡蛋放入绿皮提壶里,到开水房接满开水,放十几分钟,把水倒掉,鸡蛋就成了焖熟的溏心蛋。


那时的校园伙食如何?


北方以面食为主,每人每月有6斤定量的米饭。但平时吃的米,质量较差,应该是在仓库里放的时间太长,缺少了稻米特有的香味,所以即便是南方来的学生,对米饭也似乎没有了兴趣。面粉主要做成馒头,二两一个的大馒头,国产的面粉并非纯白色,后来有了面貌“姣好”的白馒头,听说是从阿尔巴尼亚进口的面粉,但馒头特有的麦香味不如国产面做的馒头。

 

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以吃饱为主。早餐是玉米粥和馒头,配上少许咸菜或者卤鸡蛋之类。午餐和晚餐为正餐,有炒菜,那时还没有普及大棚蔬菜,食堂的菜肴品种不多,以白菜炒肉、芹菜炒肉、胡萝卜之类为主打菜。炒好的菜用大盆盛放,几毛钱可以打上一份。生活费也很低,我享受助学金,每月购买十几元钱的菜票。白菜在北方是菜中之王,一年四季、甚至可以说每一天都少不了。特别是到了冬季来临时,食堂要储存大量的大白菜,同学们会组织起来,去帮着把汽车运来的白菜搬到食堂大厅里,整齐地码放在指定的角落。


招牌菜:烧茄子!


我们曾经遇到过伙食差的情况。记得有几天食堂供应的馒头有些变味,惹急了的学生们开展了“保胃”活动,给校方提出激烈的意见,此事很快得到解决。总的来说,当时的师傅和工人们在较差的条件下,为搞好学生的生活做了很大的努力。后来,学校加强了改善学生伙食的工作,学三食堂的伙食大有改进,还成为高校学生食堂的先进典型。记得在考试复习的时候,食堂会给学生们准备夜宵,有馄饨、包子、各式小菜等。

 

每逢节日,食堂会给学生供应一些平时难得吃到的好东西,印象最深的是米饭和银丝卷。那米饭,透着珍珠般的润泽,散发着稻谷的清香;那银丝卷,剥开外面的薄皮,就见裹着香酥馅的银丝般的面丝,整齐地码着,让人都不忍心下口。我后来去天津时在餐厅要过银丝卷,但无论长像还是味道都比不上当年吃过的。学三食堂还有一道菜是能激发食欲的,那就是烧茄子。它应该是在油锅中过了油,再放作料焖炒,最后勾芡几道程序制作成的,这道菜油而不腻,非常可口,是下饭的好菜。

 


90年代在深圳遇上南开的邱立成教授,他很年轻,应该是80年代后期入学的,也在学三食堂吃了多年,闲聊中谈起学校的伙食,竟然异口同声说到最好吃的菜是烧茄子。原来学三食堂的烧茄子多年以来一直都受到学生的偏爱。


吃饭也能看出学风


学三食堂负责供应经济、哲学、历史、物理等系学生的伙食,是学校最大的学生食堂。尽管吃饭时间是错开的,从中午11点到下午1点都有供应,但还是常常要排队,不过队伍很有秩序,同学们通常会拿着一个手掌大的单词小本,把排队的时间用来背单词,这样排队也不用着急。我们经济系的同学经常去帮助打菜,其中经常见的是1976级的一位女生,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只记得她长得清秀,手脚麻利,常常穿军绿色或白色的衣裳。




这里,不止是一个食堂


学三食堂不仅是我们用餐的地方,而且也常用来做学生娱乐活动的场所。记得有一阵同学们常常在食堂跳青年圆舞曲,是五六十年代很流行的那一种,音乐是四二拍的,大家围成圈来跳。尽管动作简单,但那个年代长大的人很少跳交谊舞,多数人处在扫盲阶段,大家的热情很高。

 

有一次学生会在食堂举办迎新年文艺晚会,去了很多人,节目主持人是我们班的肖丽萍同学,她身材高挑、面貌清秀、两条辫子搭在肩上,她是杨敬年先生的学生,英语很好,那天晚上用中英文双语主持的,棒极了。晚会办得很成功,肖丽萍优雅清新的模样和清脆流利的声音也永久地定格在同学的记忆里。

难忘的学生时代


1999年秋天,学校举办建校80年庆祝活动,我们班50余名同学聚集校园,为返校学生最多的班级。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晚餐,大家都希望再到学三食堂体会一下当年的学生生活,再去品尝一下烧茄子。不料返校的校友们的心愿都一样,食堂门口聚集了太多的人,只好作罢。后来又有一次班级聚会,留校当了教授的王玉茹、纪益员同学专门和食堂预定了座位,我们如愿以偿地在学三食堂就餐。同样的学三食堂,但已是今非昔比,窗口增加,主食、菜肴品种繁多,学生们也不会拿着单词本排队了。

难忘的学三食堂,难忘的学生时代。


作者简介:陈云平,南开大学经济系1977级学生,毕业后曾在贵州省政府体制改革委员会、贵州财经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等单位工作,现已退休。


一百个南开故事


刚刚这则故事来自于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征文作品集《一百个南开故事》。



为献礼百年校庆,由南开大学新闻中心组织编纂、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开永远年青”丛书已于校庆期间隆重推出。

丛书包括摄影作品集《百年南开正青春》、百年校庆征文作品集《一百个南开故事》、校报文艺副刊作品选集《湖畔行吟——〈南开大学报〉“新开湖”副刊百期选粹》,记录了南开风华正茂的青春瞬间、书写了山水相逢的温情故事、彰显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丛书勾勒出百年南开月异日新的青春图景,表达了“南开永远年青”的美好祝愿。


往期回顾: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
摄影:张碧航
编辑:张子瑞
审校:马长虹 张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